2020年七月中旬,當時帶團來到花蓮太魯閣,於燕子口步道下車後,抬頭一看,咦……怎麼多了一座吊橋呢?
這座橋比原先的錐麓吊橋還長、還要高,之後新聞報導於八月中旬啟用,成為旅客競相前往的熱門景點,楊導是在年假期間來此,晚了半年,終與此橋首度相遇。
它就是「山月吊橋」,但這座新橋其實是第4代吊橋了,最早的山月吊橋建於日據時期大正3年(1914)太魯閣戰役期間,是隘勇線的一部分,從立霧溪底部越過,當時橋長154公尺,其主要的目的是為深入立霧溪流域各族社,以達到治理的目的,也就是當年帶有歧視概念的「理蕃」政策所建。
事過境遷,隨著時光流轉與局勢變化,老事物的存在於今也變了調。
那些有歷史的古道或橋樑,經過重修復舊或徹底更新,如今都賦予不同的任務,關鍵目的就是觀光旅遊並促進經濟互動,遊客至此順道聽聽當年那些故事,理解很多的為什麼,或許依舊懵懂,但這過程就是旅遊的基本意義,是吧!
透過工程技術與材料的精進,橋就越蓋越高越長越驚險,卻也越穩當安全,台灣又因山地居多,所以橋也多,這就是為何這些年來,吊橋成為觀光建設主流。
就數字而言,每座橋的都有它的「之最」,聽著說著,但走過不久就忘了,這似乎也是必然,所以新橋佔有優勢,直到下一座橋落成,再被取代、再被爭寵,我們的記憶再被翻攪一次……。
所以旅遊這事,就是讓自己資料庫除舊佈新的必要行為,沒錯。
山月吊橋諸元:
長度:196公尺
寬度:2.5公尺
橋下淨空:153公尺
(換算就是超過50層的高樓)
步行其上,不見搖晃,但懼高症者絕不宜強迫。橋下是立霧溪,遠眺可見燕子口峽谷,山與水被造物主巧妙配置的震撼景緻,只有親自來方能體驗,真的。
到此一遊,就可理解為何太魯閣會被專家稱頌,足登世界非物質遺產之列,為何是所謂世界級景觀,它能在台灣排第一名的理由了!
👇楊導的風花雪月傳送門👇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