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種地方,你會感受似有還無的舊氛圍,見到老建築,觸摸到老物件,嗅出歷史的裂痕,可怎麼也說不出究竟是什麼,感覺已然流失卻藕斷絲連的某種情緒.....
鄰近西門町,中華路與長沙街口,經台北市政府重建的西本願寺,就是這麼撲朔迷離感的代表場域。
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「淨土真宗」隨著日本政府來台宣教,1901年正式設立「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台灣別院」座落於此,它還有「西本願寺」、「西本願寺別院」、「本派本願寺」或「臺北別院」眾多俗稱。
西本願寺在當時雖以弘法傳教、舉辦法會以及舉辦演講活動等「宗教性質」的功能為主,但同時也提供因天災或空襲而緊急避難的收容救護、存放和護送遺骨回到日本,以及為亡者舉辦葬禮等功能,後又開啟幼兒教育機構。
原本只是宗教場所,卻因緣際會成為另一種型態的社交與社教場所,因此西本願寺在日據時期可謂具備不同層面的多元功能性。
戰後新秩序新混亂新生命
祝融肆虐後請忘了當初
二戰後,國府遷台,那段動盪不安,需要立即安置由大陸蜂擁而至的外省族群、各級單位與相關人員。
未被美軍轟炸毀損的西本願寺,擔起新的任務,部份建築改做為理教公所及軍方和警備總部等單位使用,旁邊則有聯勤被服廠、反共救國軍及大陳島撤退的軍民居住,警備總部第二處亦設置在此。
為配合自大陸來臺軍民生活所需:例如成為軍隊傷兵收容所、樂團與宗教團體等短期進駐使用的空間,以及大量人口移入臺灣後最為迫切需求的居住空間,充滿著濃厚眷村色彩,擁擠與複雜的結構讓此處被不安穩的陰影籠罩。
原本是日本佛教寺廟的使用功能完全消失,卻因為使用者組成複雜、出入流動頻繁以及搭建臨時住宅、未有維護保存意識之出現,導致西本願寺整體建築保存環境不良。
終在1975引發火災燒毀大部分建築,直到多年後都市更新規劃,新觀點注入,才再次受到重視。
當然,您不需要把這段恩怨情仇搞得多清楚,那些歷史名詞就叫人頭痛不已,只需有個簡單邏輯結構:甲午戰爭失敗割讓台灣予日本,西本願寺來台宣教,戰敗後成為複雜的收容場所,祝融發威毀了一切,重修後以現狀服務市民。
■這是之前在「樹心會館」展出的小主題,正好呼應西本願寺的命運與發展過程
■樹心會館外觀,由樹心二字可理解到「由心裡樹立新的規範」的含義
■輪番所外觀,這屋舍前身就是西本願寺各任住持的居所,現在是品茗論心事聊是非的「茶藝館」
■樹心會館不定期舉辦展覽,相關活動請自行搜尋台北市文獻會網站
■展館會場一角,很有歷史意境的設計感
■一旁很不起眼的水泥建築,台北市文獻會辦公室,裡頭還有很小很小的展示廳
■這就是展示廳,就一條走道的長度
■這個圖,呈現台北西區早期的發展區域,藏在一個奇特地方……!
■圖就在這碗裡,於文獻館一角落,藏著一個我見過台北市最大的碗,直徑將近兩米,輕敲聽聲,是木質結構,卻躲在這,相當震撼!
■四個字,顯示展示館(或文獻會)的主要目的,應該是吧!
■保持原狀的鐘樓,景致突兀中帶著和諧,但去了幾次未聞鐘聲就是
當然,重新整理後已成為社區的公園廣場,也重修兩棟日式建築及鐘塔,「樹心會館」規劃為小型展覽館,「輪番所」則是以品茶買茶為主的清心小世界,一旁還有「台北市立文獻館」。
整個設定與一百年前創立時的宗教色彩毫無關係,徹徹底底的風雲變色了!
-
◆ 更多資訊,歡迎按讚追蹤分享
-
◆ 來追蹤我, Instagram在這
留言
張貼留言